中医问诊之问饮食

场景:

医生:最近吃饭怎么样?喜欢吃什么……?

就诊者:大夫,您是不是想请我吃饭啊……

医生在门诊时对于就诊者的饮食习惯经常会详细问询,这是中医问诊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在问饮食与口味时,包括询问口渴、饮水、进食、口味等几个方面,会特别注意有无口渴、饮水多少、喜冷喜热、食欲情况、食量多少,食物的善恶、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和气味等情况,对于就诊者身体状况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。

人的口味就如同一张张个性名片,有人素喜甜食,有人无辣不欢,有人嗜酸如命……其实,除了地理环境、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和遗传基因等因素外,偏好某一种口味有时也是营养失衡或健康异常的信号,而口味的突然变化则可能是身体的健康预警,应予以   中医学认为,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源于天地之气,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,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,即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。长期地五味偏嗜会引发五脏的“连锁反应”,不利于健康;反之,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,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,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变化。

问口渴与饮水

询问就诊者口渴与饮水的情况,可以了解就诊者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。

第一,口不渴:为津液未伤,见于寒证或无明显,热邪之证。

第二,口渴:口渴总由津液不足或输布障碍所致。临床可见如下情况:

①口渴多饮:即就诊者口渴明显,饮水量多,是津液大伤的表现。多见于实热证,消渴病及汗吐下后。

②渴不多饮:即就诊者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,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。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。可见于阴虚、湿热、痰饮、瘀血等证。

临床上口渴与饮水的辨证应根据口渴的特点、饮水的多少和有关兼症来加以综合分析。

问食欲与食量

询问就诊者的食欲与食量,可以判断就诊者脾胃功能的强弱,疾病的轻重及预后。

第一,食欲减退与厌食:食欲减退,又称“纳呆”、“纳少”,即就诊者不思进食。厌食又称恶食即厌恶食物。不思饮食与厌恶食物,大体上有两种情况,一是不知饥饿不欲食,二是虽饥亦不欲食或厌恶食物。二者病机均属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。

①食欲减退,就诊者不欲食,食量减少,多见于脾胃气虚、湿邪困脾等证。

②厌食,多因伤食而致。若妇女妊娠初期,厌食呕吐者,为妊娠恶阻。

③饥不欲食,是就诊者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,或进食很少,亦属食欲减退范畴。可见于胃阴不足证。

第二,多食易饥,是就诊者食欲亢进,食量较多,食后不久即感饥饿,又称为“消谷善饥”,临床多伴有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。可见于胃火亢盛、胃强脾弱等证,亦可见于消渴病,总由胃的腐熟太过而致。

第三,偏嗜,是指嗜食某种食物或某种异物。其中偏嗜异物者,又称异嗜,若小儿异嗜,喜吃泥土、生米等异物,多属虫积。若妇女已婚停经而嗜食酸味,多为妊娠。

询问食欲与食量时,还应注意进食情况如何。如就诊者喜进热食,多属寒证;喜进冷食多属热证。进食后稍安,多属虚证;进食后加重,多属实证或虚中夹实证。疾病过程中,食欲渐复,表示胃气渐复,预后良好;反之,食欲渐退,食量渐减,表示胃气渐衰,预后多不良。

若病重不能食,突然暴食,食量较多,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,称“除中”。实际上是中气衰败,死亡前兆,属“回光反照”的一种表现。

问口味

口味,是指就诊者口中的异常味觉。口淡乏味,多因脾胃气虚而致。口甜,多见于脾胃湿热证。口粘腻,多属湿困脾胃。口中泛酸,可见于肝胆蕴热证。若口中酸腐,多见于伤食证。口苦,属热证的表现,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。口咸,多属肾病及寒证。

中医学认为,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源于天地之气,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,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,即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。长期地五味偏嗜会引发五脏的“连锁反应”,不利于健康;反之,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,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,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变化。

  1.偏嗜酸味提示肝脏问题。酸入肝,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,如山西、陕西一带菜肴多酸,缘于当地气候干燥,人体津液易损,适当食酸可滋养阴液。偏嗜酸味或者突然喜食酸味,则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种反映。长期偏嗜酸味或过量吃酸味食品,会导致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。另外,因酸性涩滞、收敛,嗜酸过度会有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,引发脾胃问题。

  喜食酸味者平时可选择西红杮、橘子、杨梅、石榴、柠檬、葡萄、绿苹果、山楂等新鲜果蔬,减少腌制酸菜和醋制品的食用。

  2.偏嗜苦味多为心火内盛。苦入心,苦味可清心火、消暑热。嗜食苦味往往是心火内盛的表现,多伴随心悸、失眠、口角生疮、舌尖红等症状。苦味食物虽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,但大多性质寒凉。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,还会加重食欲差、腹部冷痛、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。有研究表明,经常摄取苦味食物及凉茶还会引发骨关节系统疾病。

  喜食苦味的人可适量选择苦瓜、芥蓝、芦荟、苦丁、水箭草、岗梅根、玉蝴蝶等,食用苦味的蔬菜时可以先用淡盐水浸渍片刻,将汁滤去再漂洗后食用。喝凉茶要适度,并且最好避免空腹饮用。

  3.偏嗜甘味损伤脾胃。甘入脾,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,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虚的问题,如江浙地区地势低洼,气候潮湿,人易患脾胃病,脾胃虚故多喜食甘味,在饮食口味上素有“南甜”之称。临床上,脾胃病患者大多嗜甘,而这种口味偏嗜会进一步损伤脾胃,对于溃疡病患者来说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,加重病情。另外,嗜甘还会引发龋齿、糖尿病、肥胖,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
  建议平时可以选择含糖量低又不失甜味的谷类、水果、蔬菜,如山药、藕、南瓜、红薯、玉米、豆类、枇杷、苹果、菠萝、猕猴桃等。平时可以用荷叶绿豆粥、水果羹、山药煲来代替甜品。

  4.偏嗜辛味耗气。辛入肺,辛味可解表行气、调理气血,如四川一带多崇山峻岭、易染瘴气,当地人喜食辛辣,以疏理气血,散发瘴气。肺病嗜辛,往往也是生理上需要宣发肺气以缓解症状的一种自然选择。长期过食辛辣可致肺气宣发太过,气机耗散,耗伤精神,令人疲惫。此外,无辣不欢还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及肛肠疾病。

  平时菜肴里放些新鲜的生姜、辣椒、葱蒜、洋葱等辛味食物作为调味,可改善食欲,但一定要适量,以免刺激肠胃。

  5.偏嗜咸味损伤肾精。咸入肾,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。北方地区寒冷,菜品和人的口味往往偏咸,这与咸能补肾,化为阳气而御寒,增强人体抗寒能力不无关系。肾病患者对咸味、酸味等味道比较麻木,因此很容易口味过咸。中医认为,长期偏嗜咸味会损伤肾精,还可能引发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哮喘、慢性肾病等。平时应有意识地减少盐的摄入,清淡饮食,以防味蕾迟钝,形成越吃越咸的恶性循环。总之,五味化生阴精,可滋养五脏,但如果偏嗜某个口味,则会破坏五脏间的相互协调而导致病变。此外还要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调节口味,如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,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,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,冬季宜减咸增苦以养心。

中医所谓的五行,所谓的生、克,所谓的正常人应该是上图所示,正常的相生又相互制衡,而疾病是按照相克传变的。当器官有病变时就不是按照相生的关系走,而是克。如果克到这个脏,例如从心脏克到肺脏,肺脏会再克到肝脏,肝脏再克到肾脏,后克回心脏,人就死掉了。所以,克就是越来越坏的意思。因为中医知道上工治未病这个观念。当我们发现肝病的时候,中医就会看到脸有点黄,手掌有点红热,半夜无法睡觉,诊断已经结束了。再问,胃口好不好?并赶快去强土,土是脾。根本还没有得到病前,先去强脾,一强脾,病就不会再前进了,会停下来。上工治未病,而不治已病。我们看到就先去治未病,先把病停住了,病就不会再进。很多人肺有问题了,得到肺癌,有咳嗽,晚上三点到五点不能睡,口吐白色泡沫,已经不好说了,可能是肺癌了。当我们知道肺癌初期,就先去强肝,病就停在肺上。西医则是去化疗,病却一直跑,下个月移转肝癌,然后病人死掉了。我们看病,则先去治肝,病就停了。所以,并不会死,如果碰到好医生。有很多医生很明白,病人不见得相信你啊。说,你这个神经病想要赚我的钱。常是好心不得好报。所以说上工治未病。比如说,我们中医在治肾脏病的时候,病人打电话来说肾脏有问题。心脏好的人可以睡通宵。那问,手脚温不温热?温的啊!就是心脏没有问题。治疗肾的时候,要会先去顾心脏,先把心脏顾好,肾就不会恶化。一但肾脏不行,就快挂了,会头晕,恶心想吐,肾是胃之关,胃的关口,一个人站不起来瞑眩想吐,知道肾快衰竭了,这时中医去下手,还是先去强心脏。西医所谓洗肾,不是真的把肾拿出来洗,而是把血液透析,把血液里面的毒质去掉,还是在弄心脏,是一样的意思。所以,我们下手的时候,一看到心脏病,先问好不好睡觉?不好睡觉!再问手脚冰不冰冷,因为手脚是四肢末梢,手脚冰冷表示心脏的血液没有办法压到四肢末梢。若心脏很好,手脚是温热的。我们动手也是先去强肺,强肺方式很多从艾灸上、针刺上、中药上、从情志上,忧能伤肺,也要告诉病人担忧会伤到肺脏,诸如此类。

希望更多人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
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woab.com/xgyy/1792.html

当前时间: